http://news.ftv.com.tw/NewsContent.aspx…
 黑心油事件一波又一波,民眾的食安受到嚴重威脅,儘管政府修法要重罰,但似乎無濟於事,既然事後檢驗業者總是可以用任何方式去達到標準,從食品的源頭對廠商加強控管,能不能解決食安問題?請看筠騏在財經火線的專題報導。
 從電鍋舀起熱騰騰的白飯,上頭淋上一匙自製豬油,再加上一點醬油,在溫度催化下,白色豬油迅速在飯上融化,這時飯香伴著油香,就是過去農業時代熟悉的豬油拌飯。
 1988年開始,媒體出現沙拉油大戰豬油的互相攻訐廣告,支持沙拉油的一方批評豬油會堵塞血管造成心臟病,而肯定豬油的則攻擊沙拉油長期加熱有致癌危險,掀起了一場食用油大戰,但這些民間的爭議,在食管法中油品對人體造成的影響管控卻付之闕如,也讓通過檢驗的食用油成了問題油。
 植物油目前已是台灣最大宗的食用油市場,台灣製油業幾經整合淘汰,逐漸走向大型化自動化集團化型態,中南部有兩大黃豆油生產集團,分別是中聯油脂與大統益,起初業者進口黃豆主要目的是做為動物飼料,主產品是製油壓榨過後的黃豆餅,黃豆油只是副產品而已,這也成了台灣製油業與飼料業畜牧業一直是共生關係的原因,所以現在可以發現,台灣食品大廠幾乎都有飼料廠的現象,讓飼料用油混入食用油有了正當的管道,如果分廠分照呢!
 幾起食安事件,讓政府必須祭出重法督促廠商更加重視食品源頭的管理,只有嚴格的把關才能杜絕再一次的傷害。(民視新聞綜合報導)